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历史沿革
1984年建区,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3年设立上海漕河泾(浦江)出口加工区,2004年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
2015年被称为科创漕河泾元年,2023年迎来建区40周年。
园区布局
跨区布局,覆盖宝山、杨浦、嘉定、虹口、普陀、静安、青浦、黄浦、浦东、徐汇、松江等区域。
园区包括本部、梅陇科技绿洲、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等多个载体。
园区载体
公园式科创载体,集商业、办公等复合功能于一体。
采用英国阿灵顿园区设计理念,绿化率高,容积率低,形成花园式科技园区。
总用地面积63万方,总建筑面积107万方。
主要经济数据
企业15000+家,从业人员31万+人,内资上市公司150+家。
园区企业营业收入6600亿元,税收总额270亿元。
拥有3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万人发明专利498件。
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50+个,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736家,其中规上企业264家。
年营收1255亿元,占园区总营收的23%,进出口总额31.1亿美元。
实到外资8.9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研发中心31家。
代表性企业包括雅诗兰黛、微软、花王等。
集成电路产业
年营收420亿元,占全市12.6%。
集中在存储芯片、车规级芯片生产领域。
培育上市IC企业包括东软载波、贝岭股份等。
芯片制造企业有积塔半导体、先进半导体等。
人工智能产业
产业规模超1000亿,人工智能企业1600家。
与320多家智能企业搭建生态网络。
重点企业集聚全市大模型备案。
组织网络包括奇绩创坛、上海创智学院等。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企业500家+,外资企业56家。
年营收10亿元,规上企业年营收155亿元。
资源集聚于“临港实验室”。
本土全球企业包括Henlius、KHB等。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上海创智学院,2024年9月开学,培养博士生1500人。
临港实验室,2021年成立,生物医药+脑科学底层创新。
泸港科创生态圈,2025年9月开园,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微电子。
香港大学智能计算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
高质量孵化器
奇绩创坛,链接全球顶尖科学家,聚焦算力聚合大模型。
模速空间,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社区。
汇聚顶科人才
成立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打造科创策源高地。
推出“筑漕引航”科学家计划,导入顶尖科学家导师团队。
社群链接
“科创漕河泾”年度活动,全球400+场次。
服务体系
科创策源、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服务大循环。
产业配套服务包括检验检测、知识产权。
人才服务涵盖人才公寓、新型研发机构。
物业服务涉及餐饮配套、健康医疗等。
园区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体育摄影大赛、书画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