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1824105
全市唯一的“科创型”城市副中心!张江科学城里,每天都在发生什么?
时间:2024-10-31    点击:69

欢迎来到国际一流科学城

张江科学城

沿着浦东中环行驶在高架上,远远就能看见两栋超高层塔状建筑高耸天际,它们就是总高度达320米的张江“科学之门”。以这个地标性建筑为核心,这里也是全市唯一一个“科创型”城市副中心。

川杨河蜿蜒而过,夜幕下的张江科学会堂灯火通明、两幢320米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周围是6栋各具形态、高低错落的产业空间,前不久刚刚启用的“模力社区”就落户于此。

从17平方公里的高科技园区,到220平方公里的张江科学城,变化的不仅是面积,更有着城市功能的不断丰富与革新。

张江科学城无人不知,而“城”,并非一开始就是“城”。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江采用的是园区的建设模式,工业厂房接踵而来,产业基地从无到有。

但当科技创新的时代来临,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样的模式有些跟不上了。在张江工作的人不住在张江,到了晚上一片漆黑,甚至于举办一场产业峰会,都要到张江以外的地方找场地、找酒店。

由“园”到“城”迈出的关键一步,正是2017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获批,规划面积约95平方公里,由此开启了从园区到城区的蜕变。2021年,《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张江科学城再一次迎来扩容,版图再由95平方公里,到现在约220平方公里。至此,一个完整的张江科学城版图终于完整兑现,张江从浦东的一个高科技园区,发展成为上海2035规划中的城市副中心

在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规建处吕贵雪的办公室里,既有当年的规划图,更有最新的实景图——

“张江科学城的定位是要形成以‘科创服务、文化交流,水绿交融、标志突出’的一个城市副中心,它的核心功能为科创服务,承载了科技商务服务、科技研发支持和以科创为特色的综合公共服务功能。”

从农田到园区,再到城市,这里生动演绎城市拔节生长的奇迹。

一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张江科学会堂是张江城市副中心首个建成启用的地标建筑,标志着张江科学城科创交流活动主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集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交流、文化艺术活动、展览展示等功能为一体,是面向全球科创力量,创造开放融合的交流平台。

两幢320米超高层建筑、周围6栋各具形态、高低错落的的产业空间,它们共同构成“科学之门”,是科学城产城融合最亮眼的新地标,也形成了张江最新、最美的天际线。项目预计明年整体建成交付,目前已有一批新锐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创业板企业有意将总部搬到这里,刚刚启用的“模力社区”也落户于此,已集聚了大模型上下游生态企业超过30家,集中化布局垂模产业发展生态,打造AI新的制高点。

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凤华介绍——

“未来的城市副中心也配套了非常多商业环境,包括L+Mall综合商业,同时我们也共同打造沿中科路沿线的街区型商业,我相信在未来张江城市副中心,它将是一个生活便利、生活配套非常到位的区域。”

跨过川杨河,对岸由国内外12位建筑大师共同参与的“浦东水泥厂”更新改造项目“张江之尚”,已经进入了地下空间施工阶段,包括万米仓、水泥筒仓、窑尾塔等工业遗产都将在改造中保留,并新建研发楼宇,将水泥厂原址打造为产业时尚社区,为科学城激活超过4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其中,200米长、35米宽的万米仓依河而建,未来除了继续保留工业建筑风貌,还会有新的办公空间升至空中,如方舟一般,成为新的屋顶

浦东水泥厂,东与川北公路相通,三面环河,呈“半岛”形态。昔日,往来船只通过川杨河将原料送入“万米仓”,又通过环绕的水系将产品运出水泥厂,见证了领先一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工业时代印记。

如今上海的各条地铁、隧道、东方明珠、浦江大桥、长江口综合治理、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口、洋山港东海大桥等项目,都有浦东水泥厂的贡献。

这场蜕变,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考量,尽最大可能保留保护,甚至是老厂房墙上的爬山虎上房集团副总经理彭晖说——

“我们在做相应的修复和拆除。每一块墙、每一块砖的拆除,都是经过设计师的确认,甚至连墙面上的爬山虎,我们对于它的品种、类型都做了相应的调研。一方面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在确保安全情况下,我们会做相应保留;其余的后期我们也会把这些爬山虎的品种补种上去,使得这面历史的墙更有历史韵味。”

当原有的工业大空间将转变为商业、人文配套,首层沿河界面被打开,与滨水广场融合。屋顶也被打造为开阔的公共休息和观景场所,还有新设计的连桥连接河堤两岸,让片区更多的人能够更便捷地享受这处城市公共空间。

除了这些保留建筑外,“张江之尚”还将新建19幢小而精的独栋研发楼,以及3幢塔楼,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产业,引入创新型总部、实验室和孵化器,预计在2027年竣工,形成集产业共生、建筑多元、人文共享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区。当这片“灰色”慢慢变为“绿色”,张江水泥厂也在从“沉睡”的土地变成生机勃勃的“张江之尚”。

当这些新地标、新风貌不断应运而生

不仅代表了张江的过去和现在

也指向了这座科学之城的未来

一座欣欣向荣的“城”拔节生长

继续书写着“创新策源地”的张江传奇

13641824105
李经理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