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孵化器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4-09-26 点击:97
自1992年起,从“张江高科技园区”到今天的“张江科学城”,从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这片曾是农田与村庄的土地,已然成为“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国创新”的一个品牌。
“创新”是张江的底色。这是一种系统性、全生态的创新:人才政策、营商环境、审批制度、孵化服务、基础研究以及应用转化、产城融合……张江已是一座位于上海东南腹地,有着代表中国最强科技实力的产业集群,也有商场、学校、医院、体育场、博物馆的烟火之城。
张江科创服务中心,是企业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也是张江孵化器网络的建设者。
1995年,张江科学城诞生了首个孵化器。近30年过去,如今各类孵化载体已有150家,专业服务人员1000余人,孵化总面积100余万平米,在孵企业或项目3000余个。
孵化器结合区域产业,既能从产业中汲取资源和养分,也能反哺产业的发展。以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为例,张江药谷孵化510多个创新企业,成功毕业450多家,其中上市15家,估值10亿元以上项目超50家。
创业企业总是需要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周到的创业辅导、全方位的资金扶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充分的行业机遇。在张江科学城这片科技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中,这些服务和机遇如何直达企业?硬核化、融通化、国际化、服务全面化这些独具特色的创新孵化生态是如何建成的?
小到工位大到办公楼,拎包入驻办公做实验
除了低成本享受办公和实验空间,孵化器也为创业企业对接资金、人才、产业上下游等各类资源,提供全面的孵化服务。
在张江,大中小企业围绕创新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融通化合作,强生、西门子、微软等45家大企业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52家大企业+75家孵化器共同组成“张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逐步形成独具张江特色的“热带雨林式”的融通化创新生态。
“小企业敲开大企业的门很难,大企业判断小企业有无孵化价值的成本很高,所以张江的孵化器起到链接、转化、催化作用,大小企业精准匹配,资源合理嫁接。”这种融通合作帮助大企业找到创新技术,小企业也找到了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项目商业化国际化进程加速的通道。
除了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周到的创业辅导、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初创企业往往需要全方位的资金扶持,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因此孵化器和政府机构要帮助对接银行、投资机构,提供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张江95平方公里以内,有28家银行网点、7家科技支行,“这些银行就像犁地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翻张江的好企业,一家企业只要稍微有点苗头,银行就会主动上门,积极跟进,为它配置资源。”张江科创服务中心吴燕说。
张江895创业营是一个集聚硬核产业优质初创项目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为优质企业匹配投资人。伯镭科技参加张江895创业营的路演时就遇到了公司Pre-A轮融资的投资方,2019年顺利在张江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而张江895创业营的背后是895孵化器。这个成立于2015年的孵化器已累计孵化企业约1400家,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A级。895孵化器通过打造“平台+基地+基金”的模式,以895创新基地、895创业营、895基金为抓手,孵化投资双向联动,精准链接产业资源。
专业孵化器是创新项目的源头活水、技术的创新策源、产业的驱动引擎。接下来,张江科创服务中心要配合落实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突破日常建设运营的难点堵点,匹配嫁接硬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孵化成效显著、模式创新、资源链接有力的孵化器,尽快纳入到上海市的高质量孵化器中,升级张江孵化集群,形成高质量孵化器领飞、高质量培育孵化器伴飞、潜力孵化器齐飞的格局。
“只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孵化器,扎根在张江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资本、人才、商机、政策等各种资源就会汇聚而来,让创业企业从小幼苗加速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