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7年,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汇聚24000多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上海兆芯、罗氏制药、微创医疗、和记黄埔、华领医药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园区具有较为齐全的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环境舒适。
张江高科技园区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南部,规划面积约2826公顷,是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2017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升级为张江科学城。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一批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以“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作为发展导向,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园区汇聚了华虹宏力、中芯国际、罗氏制药、上海兆芯、微创医疗、华领医药、和记黄埔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
张江高科技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集群,引进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超算中心、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科技大学、中医药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中科院高等研究院、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园区内水电、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完善,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交通设施健全,周边配套有商业项目,发展环境优越。
一、汇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在张江示范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开始建设,中科院浦东科技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电集团上海基地、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上海科学院等相继落户,集聚了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43所高等学校、50多家国家科研院所、34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张江示范区已成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汇聚地,159名院士、38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万多名归国海外留学人才、20多万名科技人员以及6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汇聚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
二、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在张江示范区,诞生了4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一大批国家级科技奖励,涌现出22纳米离子刻蚀机、高端硅基SOI(绝缘衬底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7500吨全回转浮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生了世界首台20流明微型激光投影仪、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用微机点陀螺仪、中国首台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设备等创新产品;45纳米离子刻蚀机、100纳米先进封装光刻机等高端装备实现销售,65纳米12英寸硅片清洗设备、大型地铁盾构等先进装备走向国际市场,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和TD-LTE(时分长期演进)终端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高频语音通讯SOC(系统级芯片)、模拟移动广播电视芯片、多媒体编解码芯片、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芯片等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参与制定国际标准749项,参与制定或承担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531项;累计申请知识产权得到公开和授权的10万余件。
三、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张江示范区是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通讯设备研发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国内最为完善、技术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产业链;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了覆盖新药创制各环节的机构40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产业链。新能源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研发外包服务等高端研发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
四、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实现了“三区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内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50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了3万余家科技企业,成为吸收上海和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基地。一大批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落户张江示范区,“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创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按照“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要求,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示范区管理服务体系。
一、开放创新先导区。利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机遇,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创新网络的密切合作,吸引各方力量和智慧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构建开放的自主创新模式、开放的研究平台、开放的人才平台和开放的资金平台。推动实施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促进国际、国内技术转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国家和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发展创新集群,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端研发团队、创新基地与服务平台的引进落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三、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区。完善金融、产业、研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鼓励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引导、支持多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有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实现一大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四、科技和金融结合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与优势,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大力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五、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署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战略,建立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支撑体系,加强文化专业园区建设,培养文化和科技跨界创意人才和高端制作人才,为科技促进文化发展提供示范。
围绕建设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战略目标,对张江科学城总体空间进行优化调整,规划面积由95平方公里扩大至约220平方公里,西至沪南路—华夏西路—杨高南路—林海公路(沿浦东新区区界)、北至龙阳路—龙东大道—S20外环—红星路—景雅路—浦东运河—张家浜、东至绕城高速—川杨河—华东路—迎宾高速—S2沪芦高速、南至下盐公路,形成“一心两核、多圈多廊”错落有致、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
“一心”:即张江城市副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特色,布局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国际化、高品质、活力开放的科创型城市副中心。
“两核”:即张江科学城南北“一主一副”科技创新核。北部科技创新核聚焦国家实验室、未来科学中心等建设,南部科技创新核聚焦国际医学园区发展,共同提升张江科学城创新策源能力。
“多圈”:结合地铁站、产业节点等布局产业组团与生活组团,建设一批高端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构建集约紧凑、功能混合的多组团式空间。
“多廊”:依托川杨河、北横河、咸塘港、浦东运河等城市生态廊道,纳入北蔡楔形绿地、黄楼生态湿地,形成“三横三纵、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集成电路产业园。面积:1000-20000平米,租金均价:4-5元/平米/天。
二、生物医药产业园。面积:1000-10000平米,租金均价:4.5-5.5元/平米/天。
三、人工智能产业园。面积:500-10000平米,租金均价:4-5元/平米/天。